首页 >> 绒马唐

贫穷不可怕就怕不怕穷0卷萼兜兰

文章来源:光世农业网  |  2022-07-21

贫穷不可怕,就怕“不怕穷”

施维

更重要的是,这些贫困群众所谓的“不怕穷”不是真的不怕穷,其实更是“穷怕了”的表现;他们也不是不想脱贫,而是没有能力或者担心去应对未知的挑战。这本身也是深度贫困造成的后遗症,是因为发展的不平衡、分配的不公平导致的结果。

在基层采访时,经常会听到扶贫干部们说:“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怕贫困群众‘不怕穷’,你哪怕有千斤的力气也使不出来。”在日前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脱贫攻坚工作专题询问的联组会议上,汪洋副总理也指出,“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其中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出去打工,嫌离家太远;易地搬迁,怕不适应新环境;发展产业,又担心学不会新技术……脱贫进入攻坚阶段,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他们有的是因惰生怠,虽想脱贫却又不愿付出,“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有的则是因忧生怖,并不是不勤劳、也不是等靠要,只是对固有生活的麻木与顺从,以及对于未来变迁的种种不确定,使他们宁愿守着穷摊子,也不敢开启新的生活。相对于前者来说,这种“不怕穷”的现象更顽固也更棘手。

我们常说穷则思变,但很多时候,却是人穷目障、家贫志短。贫穷,尤其是长期的、深度的贫困,不仅会造成生活上的困顿与窘迫,还会遮蔽人们的视野、禁锢人们的思想、打压人们的信心,使他们不敢改变、不愿改变。在他们看来,未知的生活虽然美好,但却伴随着巨大的挑战,眼下的生活即便贫困,但总是自己能抓得住的现在。毕竟温饱不成问题,这么多年都已习惯了,若要一朝改变,无论是个人能力、思想观念还是传统的习俗都会成为巨大障碍。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如此贫困的生活,却有一半以上群众感到满意,令人忧虑。这虽是云南一地的调查,其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面上的问题。脱贫说到底是贫困群众自己的事情,如果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起来,如果就连改变命运最基本的渴望都没有,那单靠外力的帮助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他们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自己都“不怕穷”,我们为什么还要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非要带领他们脱贫呢?

首先,从大处来看,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关系到“两个百年”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其次,人们在调研中也发现,越是在贫困程度深的地区,“不怕穷”的问题越是突出,虽然基本能实现温饱无虞,但是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依然令人触目,即便是出于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也不能坐视不理。如何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国家行动和外力介入。

更重要的是,这些贫困群众所谓的“不怕穷”不是真的不怕穷,其实更是“穷怕了”的表现;他们也不是不想脱贫,而是没有能力或者担心去应对未知的挑战。这本身也是深度贫困造成的后遗症,是因为发展的不平衡、分配的不公平导致的结果。如果仅仅因为他们自己安于现状、不想改变,就默认、放任甚至接受这种结果,这绝对不是对他们的善意和尊重,更不是有担当、负责任的态度。

需要看到,在“不怕穷”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因素、地域因素,文化的使然、能力的制约、观念的禁锢等等,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的“不怕穷”,试着理解他们的“不敢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对话和引导,从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想办法、出政策,一步步调动他们脱贫的期待和热情。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出发点是为群众好,绝不能因为脱贫任务急、考核要求重,就搞强迫命令,“逼”着贫困群众脱贫,或是一味地给钱给物,只求眼下过关。

换个角度来看,“不怕穷”的现象,是挑战也是鞭策,这对脱贫攻坚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去考量脱贫的意义与内涵。治理贫困,不只是从物质上改善他们的生活,更是从精神上为其建设一个更丰满的家园。于此,我们既要立足当下,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采取综合措施、加大脱贫攻坚的力度,努力在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上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并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既定目标;更要着眼长远,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以久久为功的韧性,夯实基础、授人以渔,真正从源头和渠道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贴缝带直销

耐磨焊药芯丝厂家

郑州祛斑哪里效果好

山东中煤

注塑机节电器